岐山县党建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干部工作 > 正文
岐山县年轻干部座谈交流材料之——浅谈对我县文化旅游方面的一些思考
时间:2014-01-14 17:31 来源:未知   点击:
  旅游和文化,恰如一对孪生兄弟一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旅游承载着文化,文化滋养着旅游;没有文化的旅游就像一副失去了灵魂的躯壳,空洞而无内涵,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就好比离开大海的轮船,难以展现自身的价值。
  众所周知,岐山是中华文明发祥之地,上古炎帝生息之所、西周王朝兴盛之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享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既有“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周公姬旦,也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武侯。
  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一种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它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数千年来,秉承周礼传统,逐渐形成了岐山的独特民俗,享有“周礼之邦”的美称。我们县提出的“厚德、仁爱、包容、求实”的岐山精神正是对周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岐山民间工艺光彩夺目,剪纸、版画、编织、刺绣源远流长,社火、锣鼓、曲艺等民间艺术经久不衰。岐山名吃臊子面、油酥锅盔、空心挂面、擀面皮等闻名于市,享誉神州。岐山臊子面有“煎、稀、汪,薄、筋、光,酸、辣、香”的特点,俗称“神来之食”;而空心挂面更曾为清廷贡品。          
  我为家乡拥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但如何让文化旅游成为岐山的一张新名片?在这方面,祝家庄镇的积极态度和所做的工作让我深有感触。
  祝家庄镇岐阳村有“周太王陵”和“三王庙”,江苏无锡梅村有泰伯庙和伯渎河,这就是传说中“泰伯奔吴”的两个故事发生地。《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自2007年祝家庄镇与梅村街道办缔结友好镇以来,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友好协作、共同发展”原则,以促进两地文化交流、经济携手发展为目标,在经济、技术、文化、旅游、农业、城镇化等方面长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联合协作,推进两地经济社会同发展、共繁荣,促进了两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在2012年与梅村街道办共同启动了“重走泰伯奔吴路”活动仪式,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祝家庄镇积极推动文化交流协作,打造特色旅游名镇。就在2013年11月,史镇长亲自带人又一次奔赴无锡梅村,与梅村镇续签友好互助乡镇协议。我们希望发挥梅村文化体制改革起步早与祝家庄文化事业发展快的优势,加强两镇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联合与协作。发挥两镇的优势,建立两镇旅游合作协调机制,组织重大的旅游交流和推介活动,着力打造祝家庄—梅村“寻根问祖”旅游线路,使两地成为周吴文化的最终体验地和旅游地,提高旅游人气,增加旅游收入。加强两地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交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两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在几年前,我们县曾举办过几次“周文化艺术节”,这在我的学生时代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这个活动既是对周文化很好的宣传和展示,又是我们重新学习和感受周文化的魅力之旅。而凤鸣镇北郭村依靠周公庙的旅游路线打造出了臊子面民俗接待户,成为岐山旅游的新亮点、新突破。臊子面也让岐山普普通通的农民走上了致富路,北郭村将臊子面这美味民族饮食文化发扬光大,因此也被誉为“陕西民俗第一村”。随着何家道附近的辣子面接待户的发展,我们的饮食接待规模发展壮大了,但是其中的文化内涵却没有随之与时俱进的进一步创新。
  如果我们要将文化旅游作为岐山的一张新名片,那么我们就要将文化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来做,升级打造新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下面是我对此提出的一些粗浅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我县的对外宣传力度。首先要挖掘出我县特有的历史、自然、人文、古建等特色。充分利用挖掘出的素材加以包装和渲染,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就比如说关于臊子面的传说,其中就蕴涵着“天、地、人和”之说。相传在西周的时候,有一条蛟龙兴风作浪,残害百姓,周文王便带领部族将这条蛟龙斩杀为民除害。据说,蛟龙的肉味道鲜美,人们吃了它的肉,可以驱恶除邪,延年益寿。周文王便命部下把蛟龙抬了回去。周朝人讲平等,为了让每个将士都能吃到蛟龙肉,周文王命厨师把蛟龙剁成肉丁,做成臊子,给每个人碗里的面条上都浇上蛟龙肉臊子,味道非常鲜美,起名叫“蛟汤面”。后来,没有那么多蛟龙,为了一饱口福,周文王就命令厨师把猪肉做成臊子,用周朝的礼仪改良“蛟汤面”的做法。他们用根茎类的蔬菜做底菜,称为地;用生长在地面的叶菜做漂菜,称为天;把做好的面条放进汤里,自然就游到了中间,称为人和。这也非常符合周礼讲求的“中庸之道”。后来这种吃法流传渐广,就成了一道美食名吃。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这让大家对各地的美食及美食中蕴涵的深厚文化赞叹不已。岐山臊子面也有幸被列入其中,但这短短几分钟的介绍并没有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展现出我们岐山的美食文化及其深层次的内涵,让臊子面的铁杆粉丝大呼看的不过瘾。对此,我们可以创新方式方法,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定期举办“岐山名吃美食大赛”、“周文化艺术节”、“周文化精神传承人物评比”、“周文化大讲堂”等活动来掀起周文化的学习新高潮,也可以通过拍摄文化旅游宣传片对我们的历史、文化、民俗、美食等等进行更深层次更细致的宣传,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注意力。
  二、创新工作理念方式。放开胸怀,打开眼界,加强对外交流学习活动,积极的“走出去,引进来”。学习先进的思路理念,然后对照我们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我们不但要开发打造有特色的旅游景点、路线,还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文化主线打造创意性旅游项目,形成持续吸引力。我们要将岐山定位为旅游的独立目的地,而不是仅仅作为旅游的过境地。有一首《咏岐山八景》的诗作:凤鸣朝阳照岐山,周邸治泉盈不溢。五丈秋风催果熟,太白晴雪景稀奇。资福烟霞五花开,龙尾春波大浪起。实相钟声鸣不断,崛山名刹僧人喜。这首诗作给我们眼前呈现出的是一幅恬静自然的美景。我们要把这些自然美景也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产品,紧跟现代旅游业低碳化发展趋势,提倡“绿色生活,低碳慢行,回归自然”的理念,打造步行、自行车漫游旅游路线,串联景区景点,让游客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传递休闲自在的旅游新主张。
  三、逐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现在仅以观光为盈利模式的旅游景点,无法获得可观的利润。在充分认识自身旅游优势的基础上,研究旅游者需求,确定旅游产品定位,并寻找与市场融合的有效途径。引导顾客主动消费,要让游客有充足的时间体验旅游产品和服务。要全面提升观光产品,大力开发休闲度假产品,积极培育专项旅游产品,构建有特色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北郭民俗村在游客吃过饭后,可以购买地方特产岐山醋、岐山臊子、岐山挂面等馈赠亲友。现在北郭村正在开发农家采摘园项目,但这项活动的季节性比较强,不能常态化。我们也可以通过“亲手做一碗臊子面给家人和朋友”等活动,让游客主动参与,全程学习如何从做臊子再到做臊子面的活动来调动游客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创新消费新主张。但这些还远远不够,还应当再创新发掘休闲度假项目,加快构建生态休闲、乡村休闲等多样化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以彰显岐山周文化故里的魅力,以形成持续的吸引力。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多措并举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积极保护、培养、引进稀缺、短缺人才。几年前在北郭民俗村经常会有一支陵头曲子队进行艺术表演,现在已经基本听不到,只是偶尔在周公庙庙会时才有机会聆听。陵头曲子是流传久远,雅俗共赏的一种民间艺术,被陕西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因为现在的传承艺人都已年龄偏大,而年轻人不愿学,学了以后也难以为生,所以后继乏人。随着一些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这一民间艺术随时面临失传的危险。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要对这些民间艺术加大保护力度,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民间艺术网络平台、举办民间艺术节、制作民间艺术宣传片,利用电视媒体宣传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这是促进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有效手段。其次要制定保护规划,完善保护制度,使民间文化遗产得到系统全面的保护。再次,对这些艺人也应该取重点扶持政策,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对传承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要积极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鼓励和组织老艺人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创作。对中青年艺术骨干专门建档,给予鼓励和跟踪培养。另外,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主要用于民间艺术资源的普查、申遗、保护、人才培养和传承人的扶持。开展“民间艺术大赛”和“优秀民间艺人”评选活动。最后,民间艺术的展演要和旅游事业相结合。要充分利用旅游景点和景区,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总之,我们要用整合营销的理念、思路来打造岐山文化旅游品牌,不能只局限于几个景点,而要拓宽、放大承载形式,让一山一水一人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并且让这些景点的文化内涵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让我们岐山处处是美景,人人都是形象代言人。
  
友情链接
    • 主办单位:中共岐山县委组织部  地址:岐山县凤西路51号中共岐山县委大院
    • 推荐使用IE10以上版本浏览器及1280×720以上分辨率  技术支持:陕西关天大数据有限责任公司
    •   陕ICP备11007109号-2  网站地图

岐山先锋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