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县党建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身建设 > 正文
【乡土岐山连载⑨】王静:岐山纸社火
时间:2019-09-01 09:50 来源:未知   点击:

今天带来第九期《王静:岐山纸社火》。

  王静  

现任岐山县京当镇人民政府科员

人生格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西府社火是秦地传统民俗文化瑰宝之一,已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其中以陈仓血社火、陇州社火、凤翔社火、岐山社火最为代表。岐山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岐山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春节要热闹,锣鼓加社火”。社火久演不衰,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县上都会组织大型游演活动。那一天,万人空巷。

“社火娱神,香火娱人”。一个古老的民族,总是有许多沉甸甸的东西耐人寻味。孕育在关中平原这片厚土之上的人们,一辈一辈用他们的方式延续着生命与文明。社火旗队,具有鲜明的标志,横幅上有醒目的大字,书写着游演队名称。旗呈三角形,印有龙凤图案,相当于古代的战旗,能使人感到威武雄壮;社火铳队,铳是木柄铁头,内装土制火药,一经点燃,震耳欲聋,起着伸张正气的作用;社火锣鼓队,鼓的周围有蛟龙,中心画有八卦,名曰八卦蛟龙鼓。鼓槌由桐木做成,顶端扎有红缨。鼓手身着长衫,头扎白毛巾,个个精神抖擞,在社火队的前面起烘托气氛的作用;而社火队伍中最有看头的是二芯子(俗称高芯子)、高跷(俗称柳木腿)、车社火、马社火、背社火、纸社火、山社火、竹马、旱船、抬懒婆娘等。

“纸社火”是流传于岐山、扶风、周至等县的一种民间社火形式,以岐山县的京当地区和周至县桠柏、四顿等四个乡镇十八堡子组织的“十八会”最为驰名。由于社火内容和表现的人物均是用彩纸扎制的,因而当地又称其为“纸社火”
“纸社火”是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京当地区西观山九龙寺过庙会时进行祭祀活动的一种大型社火。相传西观山是周部族屯兵的军事重地。周族士卒成年累月地在山峰上围着大旗巡逻嘹望,防卫外族入侵。日久天长,在山峰上踩成了圆似碾道的痕迹,至今遗址尚存。相传殷商统治者曾多次派兵来岐山攻打周氏部族,西观山一带便成了商周多次交兵会战的古战场,《封神演义》中的许多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残酷的战争使周氏部族死伤惨重,最后终于在农历六月十九这一天,在西观山一带彻底击溃了殷商军队,赢得了战争胜利。因而这一天就成为周氏部族纪念壮烈牺牲的死难将士的祭日,并以“纸社火”表达对周氏祖先和战争亡灵的哀悼和纪念。久而久之,打纸社火成为当地一项盛大的民俗活动。

 纸社火是由各村轮着打,约定俗成。每逢两村斗赛,那规模必定十分盛大,纸社火的制作工艺也极精。纸社火一般有 24转,且极不容易制作。用竹竿竹篾扎成高约六七尺,宽约 1米,三至四层台阶式的亭子,再按内容进行装裱,每层都有一幕故事或戏剧情节。“二桃害三杰”,“桃园三结义”,《西游记》《封神榜》等,这些神话或历史故事均可扮成社火。人物是用蛋壳、面粉及纸筋泥做成,高不盈尺,造型生动。因而常有人沿途“拔萃”或“夺锦”,因此每队纸社火中间都有18盘龙鞭保护,鞭长近丈,粗如小碗,龙头系串铃。据说,一根麻鞭,要三个人才能打响,一个摆龙头,一个甩麻鞭,一个扇扇子,三位一体,才能协同动作。

 虽说纸社火抬上山即被焚化,但它的意义在百姓的心中却举足轻重。因此制作中,从人物造型到故事情节都马虎不得。打纸社火,不但费时费工代价高,而且要特别注意保密,如果不小心被对方探知了社火内容,那即便制作的工艺水平再高,故事内容也会输给对方。因此,制作纸社火时要密闭一室,且不准外人出入,不准参与制作的人漏出半点口风,生怕被对手刺探情报了去。

 1948年的农历七月,轮到扶风的庞家村与岐山的贺家庵两村打纸社火,当贺家庵的纸社火抬到刘家坊时,围观的群众一看都议论纷纷,非常诧异。贺家庵的人大吃一惊:自己的一座亭子上塑的是孙悟空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的故事,而对方的一座亭子上却塑着一尊如来佛,它的手掌中也有一个猴子在翻筋斗,意思是孙悟空再翻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分明破了贺家庵社火的“谜底”。当时,贺家庵的青壮年都带着短枪为社火保驾,乡亲们也都为此愤愤不平,差点发生了武斗。可见打纸社火在当地是一种极为神秘的迷信活动,容不得半点马虎和一丝“走风”,打社火的成败在百姓的心理多么神圣、重要。

 关中每一年的正月都令人难忘,令人期待,令人回味。从关中社火声情并茂的演出上,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秦人那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开拓精神;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那流淌着民族精魂的粗犷和刚毅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的民族何以不能腾舞世界呢?
 
 
 

  
友情链接
    • 主办单位:中共岐山县委组织部  地址:岐山县凤西路51号中共岐山县委大院
    • 推荐使用IE10以上版本浏览器及1280×720以上分辨率  技术支持:陕西关天大数据有限责任公司
    •   陕ICP备11007109号-2  网站地图

岐山先锋微信公众号